禁止十八勿入野草入口丝袜_红杏最新发地布地址2023_成品人视频wm免费观看无需下载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
--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5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教育部党组确定的“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动员全院教职工全员参与,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的成就与经验
    “十三五”时期是学院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时期。在教育部党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司局大力支持下,学院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重要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理论武装卓有成效。学院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各类主要班次必修课,以2018年教育部直属机关党校正式在学院挂牌为契机,全方位加强学员理论武装,校风学风风清气正。学院党委和领导班子屡次获评优秀。
   二是培训规模大幅提升,培训内涵更加丰富。“十三五”期间,面授培训共举办近1300个班次,培训13.6万人次,网络培训年均增长超过50%,总规模444.0万人次。覆盖各类教育干部的“一体两翼”示范性培训体系稳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及对港澳培训深入发展,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协作机制初见成效。培训方法不断创新,针对性实效性持续增强,学员综合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5%以上。
   三是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智库建设开局良好。“十三五”以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96项,成立17个智库研究团队,多篇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和部委领导肯定。期刊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稳定保持C刊方阵。学院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是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人才结构持续改善。引育并举、专兼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多管齐下提升队伍履职能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博士14人,院内高级职称人员达5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4人,院外授课教师队伍稳定在千余人。
   五是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完成第六、七轮人事聘用,实行新的中层干部选任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推进职称评审和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劳动合同制员工管理进一步规范。
   六是后勤服务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用心用情服务学员,增加教室和教师活动室,持续推进信息化工作,宜教乐学的环境氛围更加浓厚。
   七是文化建设着力推进,学院特色更加鲜明。在学院优良文化基础上,设计和启用学院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全面打造文化育人环境,忠诚文化、使命文化、奋进文化、家园文化等学院文化特质逐渐显现。
   “十三五”的五年是学院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是各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是贡献力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提升的五年。学院宝贵的办学治院经验可以总结归纳为十个坚持:一是坚持学院姓党;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三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政治与业务并重;四是坚持以学员为本、以质量为本;五是坚持特色兴院;六是坚持人才强院;七是坚持依法治院;八是坚持守正创新;九是坚持环境育人;十是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二、“十四五”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学院发展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期和战略转型期,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正视矛盾,直面问题,更好适应新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再接再厉,奋发进取,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一)“十四五”时期学院建设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叠加,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为党、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何应对挑战、提升素质、攻坚克难、不辱使命,是教育系统广大干部面临的艰巨任务,也给教育干部教师培训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国家战略需求为学院干部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形势下,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成为普遍共识,干部培训需求空前旺盛。
   二是新科技革命为学院干部教育事业发展搭建新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给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基础环境带来革命性变化。
   三是建设高质量干部教育体系为学院提出新命题。随着干部教育地位的凸显以及力度的加大,如何提升干部教育科学性、有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是事业单位改革为学院发展增加新职能。教育部赋予学院教师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新职能,这为学院事业增加了新平台,也提出了新要求。
   (二)“十四五”时期学院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矛盾是教育系统干部参加高质量学习培训的迫切需要与学院现有培训能力不足和水平不够的矛盾。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培训资源依然短缺。办学空间局限,培训资源建设不够系统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二是培训质量有待提升。具有优势特色、标志性的品牌项目不够亮,对行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够强。三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够多。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突破。高水平人才梯队结构还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大家”“名师”数量少。五是激励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机制还不够有力。六是国际合作交流的空间和质量有待拓展和提升。
   三、“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方略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胸怀“国之大者”,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学院姓党,以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和教师,高水平服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为使命,助力培养讲政治、懂教育、有情怀、善管理、勇担当的干部队伍,促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学院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干部和教师教育培训院校。主要目标是:
   1.党的建设走在前作表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强化理论武装,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党建模式;锻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展现优良的精神风貌;培育特色示范党支部,带动基层党建达标创优、创新发展;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走好第一方阵。
   2.教育培训事业高质量发展。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的培训空间有效拓展,教育内外各类优质培训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培训规模稳步扩大,面授培训保持每年2万人次以上,网络培训规模逐年提升,综合效益不断增长,面授培训、网络培训“一体两翼”格局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训方法、管理体系改革,培训专业化、数字化水平跃上新台阶,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增强,品牌项目成为行业标杆,国内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对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贡献力显著提升。
   3.科研实力明显提升。科研团队方向聚焦,干部教育学学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围绕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和干部教师培训的智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入国家教育重要智库单位。
   4.人才队伍建设更加优化。教学研究、行政管理、服务保障三支队伍整体结构更加优化,素质能力明显提升。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全体在编总数70%左右,专任教师达到50-60人。适应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梯队基本成型,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明显改善。
   5.文化体系更加完善。院训、教风和学风等精神文化内涵更加凝练;校园环境文化实现智能升级;制度文化进一步强化。师生员工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学院呈现追求卓越、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
   (三)基本方略
   “十四五”时期,学院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教育培训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使命化、特色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人本化的“六化方略”,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教师,高水平服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使命化:通过坚持党的领导,采取一系列举措,将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始终保持教育的初心使命,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引领学院自主奋发,不断追求卓越。
   特色化:通过打造鲜明的教育培训特色,建设高效现代的干部教师学习平台,“顶天立地”的理论阐释与研究平台,开放务实的教育政策交流平台,高端前沿的培训领域协作平台,深度影响教育系统的干部和教师,增强学院显示度和社会影响力。
   专业化: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化行动,建设教学研究、行政管理、服务保障三支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围绕主责主业,打造系列精品项目,形成引领性培训模式与学术成果,锻造各支队伍专业化的工作理念与模式,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
   信息化:通过加速学院数字化进程,充分发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作用,助力校园向智慧化升级;促进信息技术与培训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培训教学更加精准、高效。
   国际化:通过多种方式拓宽教育国际交流渠道,助力教育干部和教师树立新时代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培养造就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既扎根中国大地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干部和教师,提升学院国际声誉。
   人本化:建设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的学院文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倡导“身心健康”和“公益精神”,营造更有温度、更有品位、更有魅力的学习家园生态,提升学院文化软实力。
   四、“十四五”时期学院建设发展的重点任务与举措
   在“六化方略”指引下,学院将实施两项计划、四项行动、四项工程。以“铸魂”与“导航”两项计划为动力牵引,以“协作”“培根”“深耕”“架桥”四项行动为关键举措,以内部治理、队伍建设、智慧校园、精神家园四项工程为重要保障,努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一)“铸魂”计划。坚持学院“姓党”原则和“属教”特色,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作为学院之魂,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和广大学员自觉追求,代代传承。
   1.坚定信仰,锻造忠诚。加强党对学院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始终。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推动基层党建与各项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员牢记“国之大者”,做到“两个维护”,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2.学懂理论,提升站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和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全体学员和教职工的必修课常修课,通过学思践悟,推动学习教育走心走实,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3.走进一线,涵养情怀。结合主责主业和乡村振兴,把深入基层调研、为基层做实事作为一项制度,要求干部教师经常走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走近广大基层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走进乡村振兴现场,以对教育工作的深入了解和真切感悟触发真情实感,并转化为扎实有效的工作。
   4.对标榜样,超越自我。学院以做教育系统的首善之地为追求,干部教师和广大学员以做教育系统的大先生为目标,每个人从身边找榜样,从教育系统找榜样,从各行各业找榜样,对标榜样,制定计划,超越自我。让“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学做大先生成为学院人共同的职业理想。
   (二)“导航”计划。发挥学院独特优势,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精神转化为学员的思想和行动,将教育实践一线的创新经验、实践困惑和政策需求,反馈给政策制定前沿,助力中国教育行稳致远。
   1.面向关键群体,提供精准培训。通过面授或网络等方式,基于精准的培训需求分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干部和高等学校关键岗位干部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或学习服务,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提供示范性培训,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专业指导。到“十四五”末,线上线下培训范围力争覆盖全国80%的高校、80%的地市和县区教育部门。
   2.对接政策前沿,把握前进方向。发挥学院紧密联系教育部的优势,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瞄准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动态,布局学院教学培训和科研重点,使学院成为国家教育政策宣讲阐释的重要平台、政策建议的重要来源基地。
   3.对接实践前沿,探索前进路径。发挥学院广泛联系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优势,挖掘各类具有引领、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创新多样化的培训学习模式,让前沿的实践探索转化为学院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学员的思路和行动,转化为启迪中国教育不断前进的样板。
   4.对接科学理论,保持教育定力。发挥学院自身专业特长和广泛联系理论专家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为学员长期提供有关教育和管理等基础理论课程、参考资料、专家工作室等学习资源,帮助学员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教育专业素养,在复杂社会舆论中保持清醒头脑,作出专业判断。
   (三)“协作”行动。推动共建干部培训协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整合资源,提升品质,拓展学院事业空间与格局。
   1.构建完善“一体两翼”“一院多点”办学格局。继续强化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的互补共生,使“一体两翼”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开发相关区域的优质办学资源,形成辐射全国、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办学新格局。
   2.共建培训机构协作机制。依托干部教育学学科建设等平台,深化与14家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的交流合作,探索研究干部教育培训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框架。建立与党校系统、部委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地方干部教育机构的业务交流与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与全国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协调机制。
   3.拓展干部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加强与北京市、驻地政府、学校、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头部企业的合作,主动做好服务,赢得发展空间、政策以及培训资源等多方面支持。
   (四)“培根”行动。聚焦学院事业根本,建设完善高质量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对干部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支撑力和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力。
   1.优化项目结构,突出两个“关键”。加强培训项目立项布局规划,聚焦关键问题,服务关键群体。及时回应教育部党组和教育战线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主动设计相关专题培训项目;结合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为各类关键岗位干部、骨干教师、培训者等设计有特色的自主培训项目,研发相关分类培训大纲,结合两个“关键”打造品牌项目。
   2.强化项目研发,突出精准高效。落实培训需求调研制度,问需于组织,问需于基层,问需于学员。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成果导向为主线,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科学研发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分段式合作培训、行动学习、跟岗学习、混合式培训等培训模式,切实提升培训实效。
   3.完善培训管理,突出专业高效。不断优化培训项目关键环节及工作流程,制订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专业标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督导小组作用,完善全流程质量监控、评估、反馈与整改机制。改进培训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培训管理队伍和班主任队伍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意识;建立培训研究、学习、实践及同行交流制度,建立跨部门团队协作机制。
   4.细化教学组织,突出学习实效。班主任团队要以促进学员取得学习实效为目标,有效组织学员并开发学员资源,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教学活动。要努力营造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根据学员需求和特点,组织开展结构化研讨等各类参与式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作用。
   5.着力课程开发,突出权威有效。相关业务部门协同发力,按照国内一流标准,有计划地开发建设精品课程库。理论教育课程重在智慧启迪,党性教育课程追求心灵震撼和情感熏陶,专业教育课程重在全面感受与学习先进理念、思路与经验。发布学院课程建设指南,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建立特色院本课程体系。
   6.加强资源建设,突出优质规范。从培训需要出发,放眼教育界内外,遴选一流师资,建设高水平师资库。精心选择确有价值的教学案例、现场教学点,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开发、入库、管理和使用。继续建设学院书系,适时启动部分教材编写工作。重视规划、编写高质量教学参考资料。
   7.创新网络培训,突出及时管用。及时跟进最新政策动态,重点打造适合各类群体特点的网络学习产品,提高网络培训效果,增强核心竞争力。配合重点面授项目,开展训前预热、调研,训后线上学习活动。深入研究网络学习培训规律,探索网络培训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建设实时更新的优质课程库。不断完善合作共建模式,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以社会效益为本,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满足广大干部教师学习需求。
   (五)“深耕”行动。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和干部教师教育的重大理论、实践与政策前沿问题,沉下心来做深入研究,努力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培育一流研究团队,建设高水平智库。
   1.聚焦重点领域,破解前沿问题。围绕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教育部党组中心工作,围绕干部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和干部教师教育培训,明确科研工作方向。强化教研部团队建设责任,引导教师向重点领域聚焦,坚持实践导向,研究真问题,形成分工合作的学术队伍。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将实践研究、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统一,将科学研究与本职工作相统一,努力形成真正管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助力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以及教育系统干部教师教育培训的问题。
   2.探索学科建设,推动内涵发展。面向教育改革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战略需求,立足学院优势资源,探索干部教育学学科建设。以学科团队、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司局对接机制、博士后工作站和干部培训协作机制等平台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进行学术研究积累,推动学科建设成果的应用、转化和宣传,增强学科发展内生动力。
   3.汇聚多方智慧,打造高端智库。推动智库研究团队优化整合,通过制订研究规划,对接决策部门,连接相关研究力量,深入持续地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高质量报告。对标国家高端智库,坚持质量第一,严格评审机制。加强研究成果的呈报和宣传,采取咨询报告、蓝皮书、高端论坛等适当方式,使相关成果发挥应有作用。
   4.完善博后站建设,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大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扶持力度,完善管理制度,提供保障条件,对接合作高校,围绕干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整合各类资源,高水平培养博士后。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学院人才引进相结合。继续与有关高校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为学院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5.精心办好两刊,提升学术影响。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发扬“交流教育管理研究成果、推动教育管理研究、促进教育管理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办刊宗旨,突出学术性、理论性、政策性和现实性,精心办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和《中小学校长》,打造有影响的理论阵地和学术园地,引领教育理论研究前沿,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六)“架桥”行动。推进学院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教育干部和教师拓展国际视野,配合国家战略,助力港澳教育。
   1.加强领导,主动作为,提升国际交流质量。成立学院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争取教育部及有关机构支持,加强与驻外教育处组的联系。面向欧、亚、澳等区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校际合作交流。打造“中外教育管理论坛”,借鉴国际经验,展示中国模式,树立学院国际形象;深化与重点伙伴的深度交流合作,通过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人员交往等构建知华友华“教育朋友圈”,加强国际宣传,促进中外教育人文交流。
   2.整合力量,深化研究,拓展学院国际视野。以智库团队、课题研究等形式,整合院内外相关力量,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保持对国际教育动态和管理者培训动态的密切关注与研究。建立学院国际课程与资源合作开发机制,按照国际标准推进相关工作,加强国际宣传。
   3.着眼大局,精心谋划,做好港澳教育培训工作。在教育部港澳台办支持和指导下,深入研究港澳教育培训工作,策划并执行好港澳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培训项目;开设相关网络平台,对在内地求学的港澳台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吸纳港澳教育资源,促进与内地教育交流。
   (七)内部治理工程。以教育培训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完善学院制度体系,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学院制度体系。学院层面,以学院章程统领制度建设,构建“5410”制度体系。即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从严治校”5个价值理念,以学院章程为统领,建立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工作机制4级制度构成,涵盖党的建设、培训教学、科研工作和决策咨询、开放办学、人才队伍建设、行政管理、资产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文化建设10个领域制度模块。部门或业务层面,探索工作创新与发展机制,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形成各类岗位工作手册、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
   2.优化组织设置,改进评价激励机制。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优化部门机构设置,进一步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增加对各岗位的协同合作要求,确保事事有人管,对接顺畅有规范。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部门和岗位对学院事业的贡献;着力破除“五唯”,完善职称评聘办法,强化职称改革服务主责主业。建立和完善学院荣誉表彰奖励体系,激发教职工内生动力,鼓励以学员学习为中心的创造性工作,鼓励体现学院文化内涵的行为,提倡树人先树己的标杆意识。
   3.强化制度执行,提升治理效能。强调依规依章办事,抓实内部控制管理,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扎牢制度的“笼子”。强化规矩意识和纪律约束,发挥监督提醒与执纪问责作用,为学院事业发展筑牢底线。将部门主动担当和协同配合其他部门工作的能力,纳入支部示范建设和部门绩效考核范围,推动制度建设向治理效能转化。
   (八)队伍建设工程。对标学院事业需要,整体谋划学院三支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计划,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1.实施人才强校计划。坚持党管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专业化水平,推进队伍分层分类发展体系建设。实施“三名一科”(名师、名家、名课、干部教育学学科)计划、“清源学者助力计划”和“专兼职教师培训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速培育教学研究、培训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和一流团队。多措并举,努力建设一支讲政治、勇担当、懂专业、善管理、稳定精干的行政管理队伍,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学院事业需要的专业化服务保障队伍。依托教育部“80后工程”和学院“一人一策”计划,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和教学研究人员发现、培养和使用力度,为学院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对标学院干部作为“影响关键少数的关键少数”之职能定位,树立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目标。坚持党管干部,抓好选、育、管、用各关键环节。在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中,突出德才兼备、担当作为和工作实绩。依托学院资源平台,通过参加培训、借调挂职、调查研究以及承担重大任务等,为干部的学习、锻炼、提高创造条件,鼓励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自省、自觉、自强,不断锤炼党性、改进作风,不断提升领导力、执行力、创造力。
   (九)智慧校园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启动“数字新基建”行动,打造智慧教学、治理新生态。
   1.坚持“智慧化”发展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以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为目标,以全面助力学院治理能力提升和培训质量提高为核心,制定实施学院信息化发展规划,构建与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
   2.启动“数字新基建”行动,夯实信息化发展底座。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建设,实施“一网”“一卡”“一号”“一库”“一中心”行动,搭建基础服务平台,强化数字资源管理,优化信息化教学、育人环境,为实现校园泛在感知、数字资源共享、系统互联互通夯实基础。探索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3.加强系统深度整合,推助教学、治理水平提升。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需求,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坚持应用导向与标准引领,加快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推进各业务系统整合升级,创新培训模式,提升治理水平。探索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大力提高学员信息化领导力和教职工信息化素养,打造全国领先的干部教师教育培训信息化示范基地。
   (十)精神家园工程。以提升学院文化品位、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为抓手,建设学员和教职工共同的精神家园。
   1.准确把握文化定位。坚定学院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坚决护好“党”字头,用好“国”字号,进一步挖掘忠诚文化、使命文化、奋进文化和家园文化内涵,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系统构建有底蕴、有特色、有品位的文化体系,全面增强学院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品牌社会影响力。
   2.弘扬学院精神文化。系统总结学院历史文化和精神特质,凝练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校训、校歌、教风和学风。加强学院宣传工作,强化门户网站等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多渠道运用好新媒体,构建多主体、立体化宣传格局,讲好学院故事,宣传学院新气象,彰显学院精气神。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环境整体设计,挖掘景观内涵,优化结构布局,创建建筑与景观融合、人与环境和谐的优美校园。丰富文化设施,建成学员学习中心(图书馆)、校史馆等文化空间。推进学院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多角度呈现学院文化特色。
   4.完善后勤服务保障。加强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设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与规范,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健全考评体系,推进服务文化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力度,通过网络学习、在职培训、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服务保障队伍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努力打造更加安全、和谐、温馨、精致的校园。
   5.加强群团工作。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及民主党派、离退休老同志等方面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丰富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学院凝聚力。
   五、组织落实与条件保障
   (一)加强党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对“十四五”规划实施全过程的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为各方面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证。院党委负责把方向、管大局,准确把握规划目标,统筹指导“六化方略”“铸魂计划”与“导航计划”的落实,筑牢思想根基和意识形态防线,确保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使学院成为助力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支关键力量。党委定期听取规划各方面工作进展,监督指导规划落实。
   (二)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落实机制。聚焦规划落实,厘清责任清单,细化责任事项,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学院年度计划和各部门重点工作计划与“十四五”规划有效对接,将规划提出的任务、举措明确到部门和责任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落实规划的机制、办法,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建立规划实施的年度报告与监测制度,及时评估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三)科学配置资源,营造良好环境。围绕学院事业发展,科学配置经费、空间、人员、信息等资源。强化绩效理念,加强业务与财务有效融合,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各部门要在院党委统一领导下主动作为,争取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共同为学院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高质量的工作和有价值的贡献争取政策、项目和经费支持,赢得广大学员、教育战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充分发挥学院在我国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示范引领作用,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2022年7月8日
通许县| 大港区| 万州区| 佛教| 常德市| 横峰县| 布拖县| 平湖市| 城固县| 大关县|